一
案例背景
育新花园社区始建于1993年,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居民楼53栋,总户数5032户,总人口17430人。育新花园社区是国务院、北京市为解决中央部委在京院校教师住房问题而兴建的高校教师住宅小区,属于超大型社区。院内拥有育新幼儿园、育新学校(小学部)、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西三旗第一社区警务工作站、热力、燃气、养老公寓等单位,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教师、医生等各类主体,统战资源丰富,参与社区议事、开展文娱活动等需求十分旺盛。
二
经验做法
步骤一:全面梳理辖区资源清单
社区党委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等方式,梳理社区内可用的公共设施、闲置房屋及辖区单位资源等,摸清家底,建立“资源清单”。同时进行分类登记,标注资源位置、面积、产权归属、使用现状(如闲置/低效利用)及共享意向,形成动态台账。
步骤二:以管理换场地免费使用
经过调研,育新花园38号楼活动中心一层总占地面积达1152平方米,原主要用于社区居民打乒乓球活动,但因产权单位缺乏管理,导致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活动空间安排也不合理,居民意见较大。为提升活动中心的利用效率,社区党委积极对接产权单位,实行“公益共建”模式,由产权单位免费提供场地、负责水电,由社区利用党群服务经费装修改造,负责后期规划管理。同时商议将乒乓球场地整体迁移至育新体育馆,保障居民运动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步骤三:精准摸排居民需求清单
社区党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需求调研,采用居民议事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在社区统战联谊会的协助下,全面收集不同年龄层居民的活动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老年群体对书画室、音乐室需求较高,中青年更倾向于可开展服务项目的活动室。根据反馈数据,社区建立急需、特需、普需三级需求清单,为后续空间改造提供精准依据。
步骤四:合理规划完善功能分区
社区党委邀请区、街道职能部门、育新物业、统战联谊会、居民代表等多方人员,召开“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会议,按照居民需求和习惯,建设6间多功能教室和1个大型活动大厅,对每间教室进行功能定位分析、制定多用途使用方案、建立科学的空间分配机制。设置党建学习区(统战之家、红谊协商议事厅、党员活动室)、文化生活区(同创墨轩、同心书苑、同声雅筑)及综合活动区,打造多功能厅,用于会议、演出、展览等活动。
步骤五:规范管理实现空间共享
社区党委统筹并组建由物业、党员、团队代表组成的自治小组,与各高校、社会组织、文体团队等共同商议场地活动使用安排,制定《育新花园社区活动中心规章制度》,明确开放时间、预约流程、安全责任(活动人员每年签署一次安全责任承诺书),制定年度教室活动安排表,招募社区志愿者负责日常管理,提前进行活动统筹和临时预约。
步骤六:善用阵地反哺社区治理
挖掘社区达人资源,运用统战大讲堂、各高校联合党支部的力量邀请教授、律师等为社区居民开展丰富的讲座,书法协会为社区居民免费写春联和福字。地区商户依托“商居一家亲”提供免费问诊、口腔护理、理发等志愿服务。统战之家在老旧小区改造期间寻找可改造路段,最终促成道路微循环改造以及增设12个停车位的有效措施。
三
经验启示
01
坚持共建共治 让资源“聚起来”
以党建引领搭平台,梳理辖区资源,推动产权单位、统战团体、居民群众协同发力,通过“大家商量着办”变“零散资源”为“共享阵地”,形成“握指成拳”的资源合力。
02
突出服务功能 让阵地“暖起来”
以空间共享为载体,以群众获得感为标尺,融合统战之家、居民议事厅、文娱活动舞台等功能,打造有温度的邻里生态,让物理空间升华为情感纽带,实现“推门是服务、抬头见温情”的和美育新愿景。
03
深化民主协商,让治理“活起来”
依托共享空间,搭建民主协商平台,深入挖掘社区党员、统战人士等社区能人,发挥不同主体资源禀赋、特长优势,群策群力解决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停车管理等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创造”转变。
联美配资-杠杆原理-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服务-安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