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曾报道称,中国空军的200多架轰-6轰炸机,搭载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能够在超过千公里的距离外对美军航母及基地进行致命打击,构成了一种难以忽视的威胁。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太平洋彼岸对手的高度关注和紧张。究竟是什么让轰-6在中国不断强化的军工体系中,逐步演变成区域拒止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它为何能让全球最强的海军——美国海军,感到忌惮和焦虑?
轰-6最初源自苏联图-16中型轰炸机,尽管其骨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款战机经历了多次改进和技术更新,早已脱胎换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空军的主力装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换代,从二代机到先进的五代机不断替换。然而,轰-6凭借其独特的战略价值和持续的深度升级,一直活跃在空军的主力阵容中,成为全球服役时间最长的中型轰炸机之一。
展开剩余79%目前,轰-6K和轰-6N是轰-6系列的主力机型,且与当年的设计相比有了极大的变化。机身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几乎所有能使用复合材料的部位都进行了替换,强化了机体的结构强度,同时减轻了重量。此外,传统的“花房式”领航员舱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的雷达和航电设备,提升了作战效能。最显著的进步来自于搭载的国产涡扇-18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在借鉴俄罗斯D30KP技术的基础上,替代了老旧的涡喷发动机,显著提高了航程、载弹量和飞行性能。轰-6N机型更是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作战半径达到了约3000公里,使得其打击范围得到了显著扩展。
然而,尽管轰-6系列的持续升级使其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但作为一种中型战术轰炸机,轰-6的航程和作战能力依然存在局限。专家指出,即便是最新型的轰-6K/N,它们的最大航程仍然只有约8000公里,相较于美俄的B2、B52和图160等战略轰炸机,这一航程显得较为有限。后者不仅能够进行洲际打击,而且其航程均超过了10000公里,这也使得军迷们对轰-20的期待愈发强烈,渴望中国能够拥有一款真正属于自己的洲际战略轰炸机。
近些年,南海舰队也开始用新型轰-6J替换老旧的轰-6G。新型轰-6J装备了复合材料机身和更高效的D30KP2涡扇发动机,配备了玻璃化座舱和先进的水面搜索雷达,作战半径达到了约3500公里。最为亮眼的是其反舰能力,能够挂载多达7枚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这一装备的加入,使得南海地区的防空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依靠空中加油的能力,轰-6J的作战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南海,这为中国海军的战略打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轰-6系列的不断改进,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也展现了中国在战略投射能力上的务实思维。虽然轰-6仍然是一款中型轰炸机,但通过多次深度升级,它已经成为了中国防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未来更先进的战略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令美军头痛的,莫过于轰-6系列能够携带并发射鹰击-21空射型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这款导弹堪称全球首款服役的空射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鹰击-21的射程轻松突破1500公里,末端突防速度超过6马赫,这意味着搭载鹰击-21的轰-6可以轻松地从美军航母的攻击范围外发射导弹,然后安然返回。而对于美军来说,如何拦截这一以超音速突防的导弹,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当前美军的宙斯盾系统及标准系列防空导弹,主要是针对亚音速或超音速巡航导弹的设计,面对这种迅猛的高超音速导弹,它们的拦截效果十分有限。
如果轰-6家族的战机群同时出动,每架飞机保守挂载两枚鹰击-21导弹,那么整个打击阵容便能向一个目标区域发射超过400枚高超音速导弹,这种“饱和打击”的威力,令任何现有的防御系统都无法有效应对。美军相关评估报告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如此密集的导弹攻击,航母很难在短时间内幸免于难。鹰击-21的最大射程和轰-6的作战半径相叠加,覆盖了大部分西太平洋的敏感海域,让任何进入该区域的美军航母或前沿基地都时刻处于“鹰击-21”的射程范围内。
这种强大的防空打击能力使得轰-6成为中国军事力量中的一张重要王牌,并且随着中国在未来继续发展更先进的战略平台,空军的远程打击和战略威慑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无论是对于地区安全的保障,还是对于国家主权的捍卫,轰-6及其搭载的鹰击-21导弹,都在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发布于:天津市联美配资-杠杆原理-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服务-安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